不銹鋼U型管經過酸洗能夠去除管內外表面的氧化皮、油污、銹蝕和加工殘留物,同時形成鈍化膜提升耐腐蝕性,需嚴格遵循 “前處理→酸洗→鈍化→后處理” 的流程,且操作中需做好防腐與安全防護(如穿戴耐酸手套、護目鏡,在通風環境作業)。
酸洗前準備:
明確U型管的材質(不同材質酸洗配方存在差異)和規格,避免選用不匹配的酸液導致過腐蝕;
檢查U型管表面狀態,若存在明顯的焊渣、毛刺或較厚的油污,需先用機械打磨(如砂紙輕磨焊渣)或有機溶劑(如乙醇、丙酮)擦拭油污,確保表面無大塊雜質,防止后續酸洗時雜質阻礙酸液接觸氧化皮;
準備酸洗槽(材質需耐酸,如PP塑料槽)、鈍化槽、沖洗設備(如高壓水槍)、晾干架,以及按比例配制的酸洗溶液(常用配方為 10%-20% 硝酸 + 0.5%-2% 氫氟酸混合液,或針對高鉻不銹鋼的檸檬酸溶液,溫度控制在 40-60℃以提升酸洗效率,避免溫度過高導致酸液揮發過快)和鈍化溶液(通常為 5%-10% 硝酸溶液,或 3%-5% 重鉻酸鉀溶液)。
前處理階段:
將預處理后的U型管進行脫脂處理,若前期有機溶劑擦拭未徹底去除油污,可將U型管浸入5%-8% 氫氧化鈉或碳酸鈉溶液中,在50-60℃下浸泡 10-20 分鐘,利用堿性溶液分解油污,之后用常溫清水沖洗 2-3 次,直至管內外無堿性殘留(可通過 pH 試紙檢測,確保 pH 值為 6-7);
若 U 型管表面有較厚的氧化皮(如焊接后形成的黑褐色氧化層),可先進行噴砂處理(選用細粒度石英砂,壓力控制在 0.3-0.5MPa),通過物理沖擊去除表層氧化皮,減少后續酸洗時間,噴砂后需用壓縮空氣吹凈管內殘留砂粒,避免酸洗時砂粒與酸液反應產生雜質。
酸洗階段:
將前處理后的U型管緩慢浸入已配制好的酸洗槽中,確保管內外均被酸液充滿(可通過傾斜 U 型管排出內部氣泡,防止局部形成 “氣袋” 導致酸洗不徹底),浸泡時間根據氧化皮厚度調整,通常為 15-30 分鐘,期間需定期觀察管表面狀態,當氧化皮完全脫落、表面呈現均勻的銀白色時,立即將 U 型管取出,避免過度酸洗導致管壁腐蝕變薄(若發現表面出現點狀腐蝕,需縮短后續酸洗時間或降低酸液濃度);
取出后迅速用高壓清水沖洗管內外,沖洗時間不少于 5 分鐘,直至流出的水清澈無酸液殘留(可通過檢測沖洗水 pH 值,確保 pH 值達到 5-7),同時需重點沖洗 U 型管的彎曲部位,防止酸液在死角殘留。
鈍化階段:
將沖洗干凈的U型管立即浸入鈍化槽中(鈍化溶液溫度控制在 20-40℃),浸泡時間為 20-30 分鐘,通過鈍化液與不銹鋼表面的化學反應,在管表面形成一層致密的鉻氧化膜(Cr?O?),提升耐腐蝕性;
鈍化過程中需避免 U 型管與槽壁劇烈碰撞,防止鈍化膜破損,浸泡結束后取出 U 型管,用純化水或去離子水進行最終沖洗(避免普通水中的氯離子影響鈍化膜穩定性),沖洗時間 3-5 分鐘,確保鈍化液徹底清除。
后處理與檢驗階段:
將沖洗后的U型管懸掛在晾干架上,置于通風干燥的環境中自然晾干(避免陽光直射或高溫烘干,防止鈍化膜因溫度驟變開裂),若需加速干燥,可使用潔凈的壓縮空氣(需經過除油除水處理)吹干管內水分;
晾干后對 U 型管進行質量檢驗,首先檢查表面外觀,要求無氧化皮、銹蝕、油污,表面均勻光亮,無明顯劃痕或腐蝕斑點;其次進行密封性測試,將 U 型管兩端封堵,注入壓縮空氣(壓力為 0.6MPa),放入水中觀察是否有氣泡冒出,確保無泄漏;
最后可通過鹽霧試驗(按 GB/T 10125 標準)檢測鈍化膜耐腐蝕性,鹽霧試驗 48 小時后表面無銹蝕即為合格,檢驗合格的 U 型管需妥善存放,避免與油污、腐蝕性物質接觸,等待后續安裝使用。